政府信息公开
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信息公开 > 政策 > 政府文件 > 柘政办
索引号: 发布机构:
生效日期: 废止日期:
文 号: 所属主题:

柘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柘城县健康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

来源: 政府办秘书科 发布者: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17-04-03 17:46:51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柘政办〔201715

 

柘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
关于印发柘城县健康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

 

各乡(镇)人民政府、办事处,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:

    《柘城县健康扶贫实施方案)》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,现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实际,认真贯彻执行。

 

 2017320

 

柘城县健康扶贫实施方案

 

为深入贯彻落实《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》(豫发20165)精神,充分发挥基本医疗卫生保障,结合我县实际,特制定本实施方案。     

一、指导思想

  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精准扶贫、健康扶贫、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,全面落实省委、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,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难题,坚持以农村为重点、预防为主、中西医并重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,精准实施医疗卫生脱贫攻坚工程,大幅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,全面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,确保到2020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平等享有安全、有效、方便、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。

  二、基本原则

  统筹兼顾,协调发展。把医疗卫生脱贫攻坚纳入《“十三五”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》,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,与推进健康中原建设相融合,多措并举,统筹兼顾,坚持疾病救治与预防控制协同并进,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互助共济。

  夯实基础,创新机制。按照保基本、强基层、建机制的总体要求,既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,医疗卫生资源下沉,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普惠制度,又要精准识别、精准施策,探索建立针对贫困人口的特惠制度。

  立足当前,着眼长远。既要结合当前因病致贫、返贫突出问题,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,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,又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提升服务能力,满足贫困人口不断增长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。

  三、主要目标

  围绕“看得起病”,对贫困人口实行倾斜政策,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,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,切实减轻就医费用负担;围绕“看得好病”,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,有效提升我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,方便群众就地就近看病就医,基本实现“小病不出乡、大病不出县”;围绕“少生病”,加快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,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,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和健康素养。通过实施医疗卫生脱贫攻坚工程,实现三大目标:一是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,贫困人口看病就医有保障。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和保障,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大幅减轻。二是贫困乡村医疗服务条件明显改善,服务能力明显提升。县级公立医院、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综合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,基本满足群众就地就近看病就医需求。三是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加强,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,婴儿死亡率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、人均期望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

  四、重点任务

按照“精准识贫、精准扶贫、健康扶贫、精准脱贫”的要求,多措并举,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,努力防止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。

()着力创新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制度。随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水平的提高,城乡居民融资基金的不断加大,不断完善重大疾病保障、大病保险、跨区域即时结报、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措施,提高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,创新制度,建立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体系。

1.提高医疗保障水平,减轻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。对于患病的贫困人口,实行医疗费用报销倾斜政策,在原基础上提高门诊、住院报销比例5%;提高慢性病报销比例17种慢性病年度内门诊补偿最高支付限额由4000元调整到5000元,5种特殊慢性病年度内门诊补偿最高支付限额由30000元调整到50000元;降低乡内住院起付线100元;各项检查费降低15%;加大残疾人康复项目新农合支付力度,将康复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报销范围;对于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引起的病残、伤残、先天性残疾所致的功能性障碍,根据病情需要,适时有效的实施康复治疗。

2.实行住院费用“一站式”结算。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医疗机构住院免收住院押金,实行先诊疗后结算。贫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由个人自负的医疗费用,新农合补偿费用由医疗机构先行垫付,后由新农合经办机构、大病保险承办机构对医疗机构结算。

3.建立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。总结试点经验,适时在全县建立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,困难群众住院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后,再由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进行再次补偿,明显减轻医疗费用负担,解决困难群众因贫看不起病、因病加剧贫困问题。

(二)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。

1.推进“五个一”标准化建设。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,按照“填平补齐”原则,将国家和省规划内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设项目优先安排,推进医疗卫生机构“五个一”(县医院、中西医结合医院、保健院、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)标准化建设,2018年前完成所有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。加大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支持力度,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,为推进形成有序就医的分级诊疗格局创造条件。在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为贫困户设立专用病房。

2.加强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培养。大力实施“369基层卫生人才工程”;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计划、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、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、基层骨干医师培训计划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计划、基层卫生人员在职学历提升计划、住院(全科)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等7项行动计划,在年度指标范围内不设限额,按需保障,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短缺问题。力争在全省县级医院率先设立全科医生培训基地,为贫困患者就医提供技术坚强后盾。

3.按照中央提出的“小病不出村,大病不出乡,疑难杂病不出县”的要求,认真抓好县乡村三级农村基层卫生网底建设。扎实开展县乡村一体化管理,切实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能力建设,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。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,推动全科医生执业注册,基本实现每万名居民有2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。加大对贫困乡村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力度,落实各项帮扶任务,定期派出医疗队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分类救治、集中诊疗服务。

强力推进柘城县区域医疗联合体(医联体),探索以“县医院为龙头,乡镇卫生院为枢纽,村卫生室为基础”的城乡一体化管理。

积极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,以技术、管理为纽带推动医疗资源上下联动。本着政府主导、上下联动、优化组合、方便群众的原则,以区域协同、分工协作机制为出发点,研究制定组建医疗资源纵向医疗协作方案,探索实施县、乡、村医疗服务体系一体化改革试点,建立上下联动、分工协作机制。逐步形成基础首诊、双向转诊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,最终实现小病不出村、大病进医院、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。

   ()着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。

  1.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服务体系。以疾病控制、妇幼健康、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,加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,持续加强常规免疫规划接种率巩固95%以上的达标成果,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,传染病网络直报率100%以上,积极开展尿碘、盐碘采样检测盐碘覆盖率100%,严重精神病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2%以上。使贫困乡村传染病、地方病、慢性病患病率上升幅度有所下降防。

2.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。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。以老年人、孕产妇、儿童、残疾人和慢性病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为重点,推动基础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、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签约服务。一是建立医疗救治档案,在2016年基础上充实档案内容,录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,微机管理,特殊标记,方便报销,并及时更新信息。二是精准管理,在2016年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健康扶贫台账内容,制定“一人一策”的救治方案,县卫计委审查并分期分批实施救助,能进能出,动态管理。

   3.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。采取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在县级专家团队+乡镇卫生院责任医生+乡村医生和村民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,对142个贫困村,由县级医疗机构组织18支医疗专家团队,对24个乡镇卫生院技术指导;24家乡镇卫生院成立48支医疗队,有针对性的开展“精准扶贫、健康扶贫”,特别是对“因病致贫”、“因病返贫”的患者进行重点帮扶。完成贫困户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。

4.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。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、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、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项目,免费提供全过程的孕产期保健服务,落实婚前医学检查延长婚假制度,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。逐步扩大农村妇女“两癌”(乳腺癌和宫颈癌)免费筛查、免费儿童营养改善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试点范围。

  5.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。大力推动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,积极开展农村改厕工作,完成对贫困村旱厕改造,广泛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,促进群众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。

  ()强力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。

1.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。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的基本建设、大型设备购置、离退休人员费用、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投入责任,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,健全补偿机制,落实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,以管理体制、运行机制、服务价格调整、人事薪酬、医保支付等为重点,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,逐步降低医疗费用,政府办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。

2.完善公立医院和基层运行新机制。逐步扩大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,优化绩效工资结构,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,完善收入分配机制,稳定卫生人才队伍。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。最终达到调到积极性,保障可持续性,维护公益性。

(五)精准发力,有效降低贫困患者库存人数。

1.公立医疗机构均作为健康扶贫救治实施机构。各级医疗机构要在相关科室设立标识清晰的爱心病房,床位数在2016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,达到总床位的11%,服务内涵有所提升。

2.简化手续,畅通救治绿色通道。为保证救治对象就医住院得到及时救治和解决贫困患者的经济负担,增加对贫困患者就医专用窗口,实行健康扶贫对象范围人员住院一律免收住院押金。

3.实行双向转诊,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负担。根据国家、省、市双向转诊的有关要求,建立合理的转诊制度,防治小病大治,做到康复期在乡镇治疗,切实减轻患者家庭负担。

  4.加大对贫困患者就医优惠政策。2017年底达到十个100%100%的贫困户参加新农合、100%的贫困患者享有签约服务、100%的贫困患者进入“三专”管理、100%贫困患者进入“三管”管理、100%的贫困患者享受特殊政策、100%的计生特困家庭贫困患者得到重点帮扶、100%的贫困重症患者得到县直医疗专家的疑难疾病会诊、100%的贫困户每年得到一次免费体检、100%的贫困患者享受一次爱心早餐;100%的贫困患者入院住进爱心病房享受特殊关爱。

  五、组织实施

  ()提高认识,加强组织领导。实施医疗卫生脱贫是省委、省政府新时期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部署,是解决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,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的重大举措。各相关单位要将医疗卫生脱贫攻坚纳入2017年整体工作部署,责任再明确,方案再细化。

   ()加强宣传,营造良好氛围。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精准扶贫、健康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,使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充分了解医疗卫生精准扶贫、健康扶贫工作的目的意义、主要政策,了解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,自觉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,充分调动贫困人口主动参与、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医疗卫生脱贫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为医疗卫生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。

()强化监管,定期督导。各单位要严格落实本方案的要求,结合实际,细化方案,县政府将加强督促检查,定期考核评估。准确掌握医疗卫生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效果,认真总结经验,及时发现问题,研究解决对策,不断完善推进医疗卫生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,确保医疗卫生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,取得实效。

 

 

责任编辑:赵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