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信息公开

2022年中招政策问答

来源:县教育体育局 发布者:王奇 发布时间:2022-06-11 15:43:43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2022年中招政策问答

 

一、今年中招政策有哪些变化?

一是中招总分值有所减少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今年我县暂停中招体育考试和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,中招成绩总分值由去年的700分降为600分。

二是中招考试科目有所增加。全省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由7门增加到9门,增加了生物、地理两门学科,为初中二年级考试科目,考试成绩以A、B、C、D个等级呈现。

三是中考时间有所调整。由去年的6月25日至26日两天时间调整为6月22日至24日三天时间。

二、2022年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别是多少?

我县县域内7所高中招生计划共计6660人,其中县高级中学600人,县第一高级中学1760人,县第二高级中学1760人,行知高级中学800人,县第四高级中学650人,新城高级中学650人,德盛高级中学440

三、志愿填报办法是什么?

答: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统一实行网上报名。考生通过河南省基础教育综合信息服务平台(http://gzgl.jyt.henan.gov.cn,以下简称“服务平台”)进行志愿填报。

四、志愿填报时间是如何安排的?

答:考生在中招考试之前填报志愿。可一并填报提前录取志愿和批次录取志愿,也可只填报批次录取志愿。在填报省提前录取志愿时,符合条件的考生可自主填报两个批次志愿,每个批次限报一个志愿。在填报市提前录取志愿时,符合条件的考生只能填报一个志愿。在填报批次录取志愿时,可同时填报两个志愿。全县统一填报普通高中志愿的时间为6月9日8:00至6月12日23:59。填报时间结束后,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将自动关闭,考生无法再填报或修改志愿。

五、普通高中录取原则是什么?

答:普通高中录取坚持综合评价、择优录取的原则。全省中招录取工作全部在服务平台上进行。在录取时,严格按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和学生报考志愿,实行网上统一录取。考生中招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结果是普通高中录取的主要依据。若考生中招成绩相同,按照考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择优录取;若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也相同,按照语文、数学、外语三科总成绩从高到低录取;若语文、数学、外语三科总成绩仍然相同,则依次按照语文、数学、外语、物理、化学、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单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。

六、批次录取志愿学校是按什么顺利录取的?

答:批次录取志愿学校录取按照第一、第二志愿的顺序进行,如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,则不再参加第二志愿学校录取;如未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,报有第二志愿学校的考生,则参加第二志愿学校的录取,但分数线需提高10分,并按分数高低统一排序,择优录取,录满计划为止。第一志愿学校的录取顺序依次为:统招生、分配生、扶贫专项计划生。分配生的录取分数线以初中学校为单位分别划定,依据各初中学校的分配生指标、考生报考志愿、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结果,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。分配生的录取线控制在考生所报第一志愿学校统招分数线以下50分内,并且不得低于全市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。如果个别学校的分配生计划没有完成,剩余的计划转录统招生,面向该高中招生范围内未被录取的所有考生,按照志愿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统一录取。分配生的录取只对考生的第一志愿学校有效。扶贫专项计划生的录取只对考生的第一志愿学校有效。

七、什么条件的考生才具有分配生资格

答: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注册学籍,在学籍所在学校报考,并连续3年在学籍所在学校就读的应届初中毕业生。

八、2022年从起始年级开始招生的普通高中有几所?

答:今年我县共有3所高中从起始年级开始招生,分别是柘城县高级中学、柘城县新城高级中学、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。其中柘城县高级中学办学地址在柘城县中原西路68号,任课教师将连续3年面向全县高中阶段学校,遴选具有高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补充教师队伍,今年招生600人,开设12个教学班。柘城县新城高级中学办学地址在柘城县长江路与学苑路交汇处,今年招生计划650人,任课教师面向社会进行招聘具有高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;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办学地址在柘城县丹阳大道中段 ,今年招生计划440人,任课教师面向社会进行招聘具有高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。

九、我县普通高中有没有重点高中,今后的发展如何?

答:柘城县不设重点高中,全县目前共有7所普通高中,其中公办普通高中3所,分别是柘城县高级中学、柘城县第一高级中学,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;民办普通高中4所,分别是柘城县行知高级中学,柘城县第四高级中学,柘城县新城高级中学,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。

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中教育的发展,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,努力调整高中布局的同时,不断优化资源配置,坚持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并重,注重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,注重教科研引领,特色化发展,有效提高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,提升高中教育的品位质量。全县高中教育将逐步形成以公办教育为引领,民办教育为补充的高质量发展的格局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审核人:孙险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