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互动交流>政策解读>详细内容

带薪休假,如何真正落到实处

来源: 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:2015-09-25 09:20:45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带薪休假,并非这两年才有的规定。早在2007年底,国务院就公布了《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》,规定该条例2008年1月1日起施行。今年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》发布之后,带薪休假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。然而,现实生活中,就是这一既有法律保障又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合法权益,却屡屡当作“唐僧肉”被随便剥夺、侵占。笔者在采访中,了解到了一些与之相关的现象。“带薪休假”可望而不可即看到带薪休假的文件规定,许多人为之欣喜。但,对于一些单位的干部职工来说,带薪休假却又常常可望而不可即。张处长(某党政机关公务员):人手少,没时间休,我所在的综合处业务量大,但工作人员只有三名,工作计划、通知、小结、汇报等材料很多,需要一个人来应酬。如果再有一个人出差或者培训,其他同志工作起来可能都要“五加二、白加黑”。如此工作节奏,没有极其特殊情况,请假都张不开口,更别提带薪休假了。陈主任(某医院副主任医师):扣工资、看脸色。就拿我所在的科室来说,人员少、病号多是常态,有时一个人一天做两个手术,还要值夜班,带薪休假连想都不敢想。去年同科室的小李提出休假,递了三次申请才批准,年终奖却被扣了,谁还敢提休假之事?马先生(某国有企业二级单位员工):休假难,无经济补偿。根据《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》的规定,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,经职工本人同意,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。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,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%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。但,我所在的部门已有三个人连续五年都没休假了,工作忙脱不开身,而且单位也未给予经济补偿。至于车间就更难了,因为许多车间生产任务重,客户催得急,不少工人都在加班加点。程先生(私营企业员工):带薪休假落实难,不敢休、不敢提。能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已经相当不容易。参加工作三年,我谈了两个女朋友都‘拜拜’了。原因之一是工作强度大、休息时间少。每周单休,周六上班不算加班,即使休假也会扣钱,给不给休看领导,公司几乎没人休过,但春节会多休几天。笔者还采访了其他党政机关的一些同志,单位工作忙、走不开,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之一。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都是“一个萝卜一个坑”。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,身体健康状况堪忧,而且有的同志家庭实际困难得不到妥善照顾。有的受访者表示:带薪休假就是“水中月、镜中花”,好看却摸不到。“带薪休假”为何难落实?人社部近年的一项调查显示,目前带薪休假落实率约为50%,且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大型国有企业、外资企业等,而一些民营企业、中小企业落实起来相对较差。带薪休假,具有法定效力,但依然难落实。纵观多个行业,认真剖析,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特点:单位“土政策”代替了国家法定政策。一些单位为了鼓励员工积极工作,甚至把带病坚持工作、主动放弃休假等作为评选先进、优先提拔的参考之一,写入单位规章制度之中。甚至有的单位还把带薪休假与绩效工资、年终奖直接挂钩,凡是申请休假者即被扣除。对于“未休假经济补偿”,更是很少落实到实际行动上。单位过于饱和的工作安排令人望而却步。一些单位在规章制度中虽然明确规定鼓励带薪休假,但实际工作中,却是一年到头各项工作一项接一项、一件接一件,不仅如此,单位领导还经常“过问”工作进度,督促按时完成。在这种情况下,鲜见有人“不识抬举”逆流而上,硬是提出带薪休假。感情因素令人不敢主动提出申请。许多人都知道带薪休假的法律规定,但是,单位领导只字不提,“打鼓听声、说话听音”,可能不少人也就不好意思再提休假之事。还有的单位领导面对个别同志休假申请不是顺利审批,而是故意拖延、搪塞。落实规定,重在提升执行力一项制度如果缺乏执行力,将如同一张废纸。落实带薪休假规定,既有赖于单位统一筹划,领导带头,自觉落实,也需要上级监管、群众监督,坚持多管齐下,以推动此项法规的真正落实。坚持领导带头。结合办公室制订的年度工作安排,每位领导带头落实休假规定,坚持“个人提出、综合考虑、分别安排”的办法,由相关部门制订休假计划,并予以提醒和监督。而且在制订工作计划时,充分考虑领导休假时间和天数,确保工作、学习和休假不耽误、不影响。磨刀不误砍柴工。带薪休假,单位工作的人手看似暂时少了一些,但休假之后,人的精神状态得到了调整,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恢复,工作效率将会有很大提高。利用休假机会把个人事物处理得妥妥当当,也有利于放下包袱、轻装上阵。每个工作人员都是政府的“窗口”、社会的“镜子”,如果带薪休假的权利依法得到保障,还有助于增强法制观念,提高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只有把一项项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,增强法制观念才会有实实在在的内容,变成真正的现实。⑦2□(申国华)《河南日报》(2015年9月25日 第14版:民声民情) 编辑:赵丹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